贤愚千载知是谁——怀念我的父亲
(作者:崔艳)
题记——
清明,是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季节,也是凭吊故人,寄托哀思的日子。
在明媚的春光下,捧读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我几度哽咽,不能自已。我被那伟大而深沉的母爱触动了;同时,它也使我想起了我那在寒冷冬日与我们诀别的父亲——老爸,女儿想您了……
一
时光荏苒,似水流年里,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17个春秋了。
17年,我从青春年少不谙世事到如今的人到中年白发渐生,历经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巨变,沧海桑田。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独自在灯光里提笔,放下,再提笔,再放下……一次次辗转难眠,想给父亲写点文字,可每次都在泪水中动笔,又在泪水中停笔,终不能如愿。
但愿这回不再有遗憾!
父亲是一名军人,爷爷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就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和他的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在奶奶的坚毅决绝和泪水中慢慢长大成人,其间的心酸和无奈自不必说。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在父亲身上可算得到了验证。父亲从小聪明能干,勤奋好学,在班里名列前茅,以至于家里拿不出学费生活费,老师们因为舍不得这么个好苗子因贫穷而辍学,硬是几个老师从自个儿牙缝里挤出父亲的生活学习所需!就这样,父亲在他恩师们的资助下读到初中毕业。而后,父亲离开徒有四壁的家,抹抹眼泪,告别了奶奶大伯和姑姑们,一路高歌朝陕北军营,书写下自己的火红青春。
父亲这一走,就是十五年。这十五年,父亲用他的质朴、勤劳、睿智和果敢从班长做到排长,从排长做到连指导员,再从连指导员做到连长。年轻时的父亲英俊潇洒,高大伟岸,借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算是一枚妥妥的“小鲜肉”。年轻时候的父亲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人”,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部队官兵很多人都目不识丁,父亲这个“笔杆子”是他们连里的头号“秀才”,常常带着战士们学习军事知识,学习毛主席语录,上传下达,身先士卒,多次受到部队嘉奖。更让人佩服的是,父亲这么个“文化人”,从小吃苦耐劳,身体骨壮实,在军事训练上更是当仁不让,率先垂范。父亲是毛主席的忠实“粉丝”,毛主席语录张口就来,而且让人听来毫无不妥。我无法想象那是个怎样的年代,我只知道在我的记忆中,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思想理念,乃至于人生信念,已经像烙印一样深深镌刻在父亲那一代人心坎上,融进他们的生命里,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灯塔,永不磨灭!
十五年对不可预知的人生来说不算短;对像父亲那般英年早逝的人生而言,更是显得格外耀眼!我一直固执地以为,父亲一生的耿直干练,雷厉风行,胸怀坦荡,与人为善是这十五年在特殊年代军营生活的印染、锻造,甚至涅槃!
二
都说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在军营叱诧风云的父亲,转业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他把在部队工作的一腔热忱投入到公安事业,依然做得风声水起。
父亲谨记毛主席教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父亲对毛主席的敬仰和崇拜让当初幼小的我觉得匪夷所思:闲暇时父亲就教我们姐弟几人主席语录。最有趣儿的是,只要谈起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父亲就神采飞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记得有一次父亲说到主席在延安窑洞怎样险些被老蒋飞机投下的炸弹伤害,当时一拍桌子,怒目圆睁,脸涨得通红,甚至还撸起了袖子,看到母亲和我们姐弟几人笑得直抹眼泪,他才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可不咋地,毛主席为咱穷人打天下,咱穷人心里装着他老人家,不是应当的么?”
父亲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是他一辈子的人生座右铭,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父亲工作上雷厉风行,挥汗如雨,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事业。在单位,父亲的“拼命三郎”是出了名的,他的拼搏努力,出色表现换来了事业的步步高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好景不长。
残酷的伤害从来都不是来自远方的敌人,而是披着“亲情”,“友情”外衣的冷漠和嫉妒。而更为戏剧性的是,被伤害者一定是敞亮忠厚,正直善良,对人性黑洞天生缺乏抵抗力的人,这二者的相逢就是一悲剧诞生的必备特质——恰如秦桧之于岳飞,父亲的“朋友”之于父亲。见证了父亲沧海桑田的变迁者,平日里称兄道弟的“朋友”,到底寻了父亲一个“罪过”,无中生有地把事业如日中天的父亲从领导岗位上给拉下来!辗转几年过去,真相大白于天下,父亲的清白有了,可人生的际遇早已不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几经辗转,父亲才重被安排在一个乡镇做了个小差事。
三
古人云:达则兼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父亲赋闲在家的那几年,家里七口人吃饭,只有3亩薄田,既要供养我们姐弟几人读书,赡养年迈的奶奶,又要上交公粮——那种艰难不言而喻。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堂堂正正,与人为善。记得那年春节,母亲翻箱倒柜找出几张揉皱了的纸币交给父亲,让他置办年货。正当我们盘算着父亲会带回来什么样的惊喜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手里拎着的是几个和纸币一样皱巴巴的小萝卜头儿。我们失望极了,父亲的解释却让我终生难忘,他说,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可怜的老人,天寒地冻的,那老人蜷缩在街角卖萝卜,瑟瑟发抖,他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与其说父亲对奶奶“孝”,我更愿意相信父亲对奶奶“顺”。
那时候父亲已经在小镇上工作。父亲是文化人,又是国家干部,谈古论今,风趣幽默,每逢周末,家里就有满满一屋的叔伯大爷来听父亲谈天说地。有一次父亲回家,恰逢奶奶生病。父亲赶紧去请村里赤脚医生给奶奶看病,大夫请来了,满满一屋的叔伯大爷不用请,也来了。记不清医生当时问了什么问题,父亲随口应了一声,可不知怎么的竟“冒犯”了奶奶,奶奶竟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随手抓起小凳子就往父亲身上砸!父亲拔腿就跑,边跑边说,娘您别气,我不敢了……引来笑声阵阵。
事后,人们议论说奶奶脾气了得,几十岁的儿子说打就打……说,谁让人家生了个孝顺儿子呢?
你可别以为父亲是个多么和蔼可亲的人。对我们姐弟,有时可凶了!比如学习上,做人上,那是一丝不苟,他常说的话就是你不努力,谁都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你的未来,要靠自己去拼搏!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才是人之根本!话虽不多,可是句句透着威严,发人深省。以至于,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姐弟都记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几天前见到母亲,她老人家欣慰地跟我提起,经济上并不十分宽裕的弟弟,一次性捐献给家遇变故的同事5000元现金!我听后,笑了。老爸,倘您泉下有知,您一定也会笑,而且笑得一定很开心,对吗?
四
饮食父亲。
父亲一生好酒,好美食,闲暇时光喜欢邀约三五知己,小酌怡情。只可惜那时候家里太穷,母亲又不好厨房一方洞天,为此,父亲留有不少遗憾。
父亲一生好读书。病榻跟前,父亲做的最多的就是读书,我偷偷买下的藏书,被父亲在病榻上翻了个遍。父亲最喜欢读吴伯箫《菜园小记》直夸人家文笔精到。父亲临终前的那段时日,他身上已不见好,可是只要一有精神,就缠着我教他英文单词。
我在想,如果说每一个爱好文学的人都有一个启蒙老师的话,那么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无疑。
好象棋,父亲象棋下得极好。那年县里举办象棋大赛,父亲不屑一顾,没有参加。涡阳的客居生意人胡姓父子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拿到冠亚军。所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那可是人生一大快事!可是,这胡姓父子偌大的县城竟找不到对手!有人把父亲介绍给他们,谁知道这胡姓父子竟好吃好喝的待生,央求父亲陪他们在楚河汉界里争天下,这一争就是十年!
只可惜,那时的我醉心于音乐,无暇光顾父亲的象棋,直到现在,我还是妥妥的一枚“棋盲”。
记忆中最温情的时刻,是父亲关上大门,在冬日午后的阳光下,把我们姐弟编成一排,他在前排做示范,我们跟在后面“一,一二一;一,一二一……”地走正步,我们蹩脚的动作,夸张的口号,常常引得旁边的奶奶和母亲笑得前仰后合……闻风赶来的鸟儿拍着翅膀,在院子里的枝头上雀跃欢呼,为我们加油。
尾声
又是一年清明日。
再次来到父亲的墓前,往事如昨,“一二一”的口号声仿佛萦绕在耳畔,不知经年,却人面不知何处去!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在纸钱和鞭炮声中,我黯然泪下,朦胧中,父亲正戎装待发,冲我笑呢,他还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正有事儿找他呢。
我想告诉他,我们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然在路上了呢,可是他转眼就不见了……风儿啊,你歇歇脚,告诉我,能给他捎个信儿吗?